<optgroup id="ccw9d"></optgroup>

          1. <small id="ccw9d"><samp id="ccw9d"></samp></small>

            1. <optgroup id="ccw9d"></optgroup>
            2. 智慧政企,開放生態

              新型工業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支撐

              發展新型工業化,信息通信行業可以發揮哪些作用?日前,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在接受《中國電子報》記者專訪時表示,5G、工業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數字新技術正在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,用新型工業化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,將持續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,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。

              數字經濟與傳統工業實體深度融合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

             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“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”是2035年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,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,創造了奇跡。到目前為止,我國工業體系非常健全,具有41個工業大類、207個工業中類、666個工業小類,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。到2022年年底,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已突破40萬億元,占當年GDP比重達到了33.2%,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.7%,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。有65家制造業企業進入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,我國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達到了7萬多家。在新時期,我國將實施制造強國、網絡強國等戰略,用新型工業化替代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,持續推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表示,新型工業化是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概念。之所以是“新型”,主要指在知識經濟形態下的工業化,增長方式是知識運營,知識化、信息化、全球化、生態化、智能化是其基本特征。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說,數字經濟與傳統工業實體深度融合,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。由此形成的新型基礎設施、新型應用模式和新型工業生態,能夠創造出覆蓋工業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智能制造體系,對于構建我國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,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
              信息通信行業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

              “應該說,信息通信行業在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。我們列舉一個直觀的數字: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,寬帶網絡人口普及率每提高10%,可帶動國內生產總值提升1.38%,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。”余少華說道。

              從全球信息通信業發展態勢來看,截至2022年年底,互聯網已經覆蓋超過220個國家和地區,全球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51.6億,移動電話用戶54.4億,全球移動寬帶用戶69.09億,固定寬帶用戶14.0億;IPv6用戶數量已達17.6億,用戶占比超過34%。與2019年同期(25.1%)相比,IPv6用戶數量增長超過7.3億,占比上升了9.1%。根據思科《互聯網年度報告(2018—2023)》預測,2023年地球上的聯網設備數量將是全球人口的3倍左右,世界人均聯網設備的數量從2017年的2.4臺增長到2023年的3.6臺。

              近十年也是我國信息通信業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。

              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、最完整的光通信產業體系,光通信設備、光模塊器件、光纖光纜等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涌現出一批全球領軍企業。我國移動通信實現了2G跟隨、3G突破、4G同步、5G引領的跨越發展,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、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。截至2022年年底,累計建設開通了5G基站231萬個,實現了“縣縣通5G”“村村通寬帶”。重點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了58.6%,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了77%。

              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是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表示,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,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,而是要做到“核心技術不斷突破、科技含量高、經濟效益好、資源消耗低、環境污染少、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”,并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。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。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順應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發展趨勢,是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。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認為,我們的工業企業需要具備5個“轉變”能力。一是從復雜封閉體系向開放體系轉變;二是從行政管理體制向產業互聯網思維轉變;三是從被動適應向主動靈活應對轉變;四是從傳統的買賣關系向新的生態系統轉變;五是工業企業生產方式的大轉變,這其中包括:從大規模生產向個性化定制轉型,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,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等。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表示,如果再進一步聚焦兩化融合的著力點,可以看到工業互聯網是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切入點,是實現我國兩化融合有效的驅動力量。工業互聯網通過人、網、物、系統之間的數據連接與信息集成,驅動工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、無人化變革,或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。

              近年來,我國工業互聯網體系建設發展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。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了41個國民經濟大類,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了240個。“5G+工業互聯網”項目超過4000個,已從生產外圍輔助環節向生產中心控制環節加速邁進。

              2G/3G物聯網業務正加速遷移替換,NB-IoT、4G Cat1和5G融合組網態勢初步形成。我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8.45億戶,凈增4.47億戶,較移動電話用戶多1.61億戶,我國正式進入“物超人”時代,為物理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泛在感知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
              正視困難和不足加快探索和創新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表示,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也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。一是不能清晰認識到工業互聯網帶來的價值。二是工業互聯網不能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,需要突破封閉體系。三是還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鏈,同時缺乏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。

              美西方國家與我國不同,涉及新型工業化方面,他們更注重的是產業數字化水平。從2020年年底的統計數據來看,美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3.6萬億美元,占全球比重41.7%,大于中國、德國、日本、英國四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的總和,但增長率小于3%。而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為5.4萬億美元,占全球比重38.6%,增長率卻為9.7%。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認為,對比中國和美西方在數字經濟方面的發展情況,以下方面值得注意:我國數字經濟指標超過發展中國家平均值,但距離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距離,美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是我國的2.5倍,受地緣政治影響,總量差距將長時間存在。我國數字經濟的增長速度是美國的3倍以上,但存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。美國數字經濟的戰略或政策比我國的更加精準和細致,能夠細化到關鍵數字技術領域。美西方國家更聚焦產業鏈核心競爭力,產業數字化水平高于我國。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差距,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仍需提升。經過對比,我國在新型工業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進程中,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。

              余少華最后表示,當前,我國正處于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,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的過程中,挑戰和機遇并存。例如:一些走差異化創新路線的“專精特新”“小巨人”“單項冠軍”企業將迎來更多機遇;符合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的產業和產品也將迎來較大機遇,例如新能源汽車、太陽能產業等就是新出現的兩匹黑馬。






              <optgroup id="ccw9d"></optgroup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<small id="ccw9d"><samp id="ccw9d"></samp></small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<optgroup id="ccw9d"></optgroup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在线观看黄